海風吹,海浪涌。
在祖國南海的茫茫大海上,南澳勒門海上風電升壓站平臺昂然矗立,各項安裝調試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。為了風電場的“心臟”——升壓站一次受電成功,承擔安裝調試工程的中國能建山西電建南澳“尖兵小分隊”王曉強、李凱、王劍,已經在海上作業平臺奮戰了3個多月。
王曉強,南澳項目部副經理兼總工。他這樣說,這里的風都是8級+。第一次上平臺時,交通船硬是無法靠近。眼睜睜看著,就是沒辦法登平臺,只好返航。等到好不容易可以上平臺了,因海底電纜無法拋錨,晃動的船頭上下浮動達3米,而且前后左右均在同時大幅晃動。要想登上升壓站,必須在船頭靠上爬梯的瞬間,緊緊抓住直爬梯登上平臺。
“身為山西電建新能源業務排頭兵,這個膽氣一定要有?!彼肋~地說。萬頃波濤洶涌澎湃??伤麄儙讉€真的沒有怕,每一步都是穩穩當當的,踏浪而行,步入戰場。為了項目投產發電,從七月流火的天津濱海高標準完成組裝任務,到現在寒冬臘月堅守在汕頭南澳的海上平臺,他寒暑不輟,堅韌不拔,一直都是任勞任怨、攻堅克難。
年僅34歲工程部負責人李凱,是小分隊中年齡最小的一個。
他這樣說,兩次上平臺,第一次11天,第二次從11月23日到現在,這次時間長,在海上呆了1個月了。我們圓滿完成了導管架的20套燈具安裝、通風空調的調試、氣體消防系統接線、增加敷設的電纜調試、無線通訊的調試。目前,正在與陸上220千伏升壓站進行聯調工作。
“屬實有點苦,可效率屬實高”,李凱有些小得意。工作場所在二層和三層的各個作業面,他們在主變間、二次間、低壓配電間、應急配電間、35千伏配電間等來回跑。整個升壓站四周是無邊大海,作為無人值守平臺,并沒有設置員工宿舍。在主變室僅有10多平米的過道部分,“瑜伽墊+睡袋”就是他們的臥室;在二次控制室作業時,40多臺盤柜設備既是戰友,也是舍友。工作緊張的時候,累得不行了,打開睡袋倒頭躺下;餓了就馬馬虎虎吃點泡面和自熱米飯。
電氣工程處現場負責人王劍,是施工和調試經驗十分豐富的專業骨干。已經完成應縣風電、五寨風電等多個山地風電安裝調試任務的他,對這個海上風電項目充滿了挑戰新領域的工作熱情。
升壓站的每一面盤柜、開關的功能、接線方式、邏輯保護都刻在他的大腦里,形成一個“總控圖”,這也使他幾乎成了整個升壓站調試工作的“總調度”。在通訊系統和二次保護系統調試中,他和設計院和設備廠家反復溝通,提出了優化改進建議,親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。每次調試完一個系統送電前,大家都會“請示”他:“怎么樣?能送電嗎?”他都會相當自信地說:“沒問題,送!”
海上也有別樣的快樂。
身為山西電建人,“特別能吃苦、特別能戰斗、特別能奉獻”的優良傳統在他們身上得到完美體現。補給船到不了的日子,他們自己動手,靠海吃海,一條條“海釣”的小魚就是“美味佳肴”。
手機信號時有時無。為了打電話,他們經常得去頂層露天平臺上“站天線”??删驮谶@個通話之余,他們每個人的手機里都藏了不少的“大片”,海上日出日落的美景都成了自己手機的屏保畫面。
平臺上的空調沒有投運,室內溫度只有10攝氏度左右。他們裹著軍大衣樂呵呵地互相打氣:“加油,我們是最棒的!”
他們把對妻兒的思念埋在心底,在海上迎來2022年新年第一天,實現項目成功投產。在這個新起點上,他們不僅開啟自己的人生新征程,更創造著山西電建新能源業務提檔升級的嶄新業績。